
?在天元戰“疫”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有主動申請去一線的214名青年志愿者,有并肩作戰的抗疫夫妻檔和他們做志愿者的兒子,還有忙碌得忘記自己生日的醫護人員,也有哪里需要就去哪里的志愿者……正因為他們這樣一個個、一群群可愛的人,天元更加溫暖!
“你們累了,換我們頂上!” 烈日當空,氣溫接近38℃。 8月2日,美的城小區居民核酸檢測采樣點。負責該區域采樣的是嵩山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突然,現場維持秩序的志愿者大喊:“不好,一位醫護人員出現干嘔!”另一名志愿者大聲說:“這也有一名醫護人員全身無力。” “第二組成員趕緊穿防護服,準備提前替換。”在保障區的黨員陳容邊說邊熟練地穿上防護服。另外5名醫務工作者迅速穿戴防護服等裝備,“你們累了,換我們頂上!工作不能停。”崗位替換準備只用了不到5分鐘時間。 被替換下的易維維脫下濕漉漉的防護服、口罩和手套,深深吸了口氣,灌下了一整瓶礦泉水。前兩天她身體就已經不適。這次帶病上“戰場”她沒有告訴任何人。 李麗脫下防護服,蹲在地上許久都沒站起來。原來,她正處于生理期。繁重的工作讓她身體不堪重負,“人手缺少,工作還得做。” “抗疫夫妻檔”演繹別樣浪漫 鄧軍和羅定是一對“抗疫夫妻檔”。作為天元交警大隊負責事故處理的副大隊長,鄧軍在疫情防控期間,負責湘蓮大道疫情防控點交通秩序維護工作,已三天沒回家。同時,他還將部分事故處理從線下轉為線上,給群眾提供了便利,也降低了感染風險。 妻子羅定是泰山路街道新塘社區黨委書記,同樣好幾天沒有回家。她帶領黨員干部、志愿者等嚴格按照疫情防控工作要求,開展排查登記,組織核酸檢測采樣,設立黨員志愿服務點等工作。 而他們的兒子鄧柏煜,則主動請纓到社區做志愿者。一家三口站著不同的崗,為抗疫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作為年輕一代,這是我們應有的擔當。” 前幾日,團區委發出志愿者招募令,很快就接到214名新區青年志愿者的申請。他們紛紛奔赴疫情防控一線,綻放青春光彩。 “姓名、身份證、年齡、性別、手機號碼……” 劉焱輝對著筆記本電腦,鍵盤上手指如飛,專注而快捷地錄入核酸檢測者的相關信息。當一份500多人的名單錄入電腦時,已是凌晨3點。劉焱輝是新馬小學的老師,和她一起的還有殷心怡等人。他們組成“青年突擊隊”,奮戰在防控一線。 7月29日,第七屆新區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營提前結束。但是麻曉函和李科瑜、殷心怡、劉邱源、張鑫等幾位同學悄悄留了下來,為防疫貢獻力量。 8月1日,在泰山路街道,李科瑜從早上7點到忙碌到晚上11點,正準備回家時,又接到了社區布置核酸檢測采樣點的任務,一直到凌晨2點回家。早上8點多,他又出現在社區核酸檢測采樣點。 集中醫學觀察點里特別的生日 “祝你生日快樂,祝株洲早日戰勝疫情。”8月5日晚,我區一家集中醫學觀察點里,40歲的陶銀花和30歲的郭靜洋一起過了一次特別的生日。 8月3日,來自雷打石鎮衛生院的郭靜洋為隔離人員核酸檢測、體溫登記、搬送行李、接轉運人員……顧不上看手機。直到4日凌晨休息,她看到家人發來的祝福短信,才知道自己的30歲生日已經過去。 5日,雷打石鎮衛生院長羅慶輝在朋友圈里看到陶銀花女兒發布的一條生日祝福視頻。視頻里,陶的女兒、公公婆婆準備了豐盛晚餐,為她慶祝40歲生日。當大家忙完后,羅慶輝將視頻轉發到工作群里,所有醫護人員眼眶濕了。陶銀花的丈夫肖文斌也是雷打石鎮衛生院的一名醫生,疫情期間幾日未曾回家。“我們的生日愿望很簡單,就是希望齊心協力抗疫,讓株洲早日恢復繁華。”郭靜洋說。 轉換身份馳援疾控“娘家” 殷寧澤曾經在區疾控中心工作8年,2017年通過全區公開選拔至區招商合作局工作。此次,因為一份“娘家人”的情懷,她回到疾控隊伍。 10個人組成的小組,對密切接觸人員、株洲市中心醫院發熱門診患者開展流行病學調查,是這幾日殷寧澤的日常。任務最重的時候,殷寧澤和她的小組隊員們,一天要打數百個電話。 殷寧澤說,流行病學調查是防疫最重要的關口。“在一線,我們要懂得保護自己,更要告訴群眾做好個人防護。” “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 早上7點,59歲的志愿者鄭云準時出現在佳兆業小區門口值守,一站就是一天。晚上7點,結束站崗,飯都沒來得及吃,她又趕著去維持核酸檢測采樣點的秩序。她的左膝積液嚴重,貼塊膏藥后沒有及時取下,皮膚潰爛有塊很大的傷疤。但她堅定地說:“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 一次,鄭云和幾位志愿者在小區值守,發現一位老人的體溫過高。鄭云趕緊支開其余人員說:“我來處理這件事,你們趕緊離開。”后經核實,是氣溫過高才導致老人身體溫度異常。待老人的各項指標顯示均無異常后,鄭云才松了一口氣。
責編:陳文美
初審:陳文美 二審:唐劍華 終審:夏義鳳
來源:株洲高新區(天元區)融媒體中心
下載APP
分享到